随着终端市场需求持续显现,光伏制造端企业不断拓展疆土,产能规模逐渐增加,厂址选择愈发灵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光伏全产业链中,从上游硅料生产到下游电站建设,所有环节都离不开供应链协同。新形势下,作为供应链管理运营的核心,光伏物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
从生产到生活含“绿”量更足 多方面协同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能力
央视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意见提出,“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



为实现目标,我国将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通过多种手段引导电力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




同时,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稳步推进公交车电动化替代。





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要完善城乡充电网络体系,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光伏物流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成为降本增效新途径

两部委:鼓励推广“光伏+污水处理厂”模式
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3〕1714号),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光伏+”五大开发模式详解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布局新能源行业,提高新能源装机水平。但新建传统光伏项目的用地趋近紧张,且有些传统的光伏项目会使土地的生态承载力降低。本文在光伏产业与各类领域融合形式上做出总结,依托项目特点进行分类,形成五个开发模式,助力企业“光伏+”项目的开发、落实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