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华:光伏行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
中国储能网讯:

徐徐推进 国内微电网研究发展现状
尽管中国在微电网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早在2011年8月,国网电科院启动了微电网技术体系的研究项目,并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微电网技术框架。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性地探索和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微电网技术体系。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利用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视,相关政策逐步出台。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并鼓励开展微电网项目建设。这为微电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对微电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推进电网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了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此举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此外,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应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使其与大电网形成兼容互补的关系。该规划不仅为微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还推动了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总体来看,从早期的技术探索到如今的政策支持,中国在微电网领域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技术体系,旨在加速能源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未来,随着更多创新项目的落地实施,微电网将在提升能源效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互利共赢 储能+微电网“搭子”同频成长
在明确了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兼容互补关系之后,国内微电网领域迎来了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各级政府和地方企业纷纷积极探索“储能+”的新模式,使得储能与微电网这对组合成为电力市场建设中的重点发展方向。据统计,2022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约为289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607亿美元,市场增量将达到31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6%。
现阶段,微电网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偏远地区的离岸或孤岛用能需求、大电网覆盖较弱或用电成本较高的地区,以及对用能稳定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园区。这些场景下,微电网的稳定运行高度依赖于储能系统的辅助配合。储能系统不仅提升了微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还促进了微电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下图展示了部分在国内微电网领域布局的主要企业。可以看到,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国有企业成功打开了微电网市场,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众多民营企业迅速跟进,凭借各自行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微电网技术的提质升级。特变电工、蜂巢能源、林洋能源、汇川技术等企业在储能领域的卓越表现,使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此外,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也通过微电网开辟了新的海外业务线,拓展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不仅展示了微电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随着储能技术和微电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两者的结合将继续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未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将会涌现,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微电网和储能系统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共同构建更加智能、绿色、可靠的能源网络。

应用广泛 各国微电网研究建设情况
美国
欧盟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目标长远 企业是产业发展冲锋军